什么是淹溺

1、什么是淹溺

淹溺(drowning),又称溺水,是人淹没于水中,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;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、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;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。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称为溺死(drowning),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(near drowning)。

2. 淹溺的分类及原因

发生溺水后,首先是本能地屏气,以避免水进入呼吸道。不久,由于缺氧,不能继续屏气,水随着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和肺泡,引起严重缺氧、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。可有两种情况:  

干性淹溺

喉痉挛导致窒息,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人,约占淹溺者的10%。人入水后,因受强烈刺激(惊慌、恐惧、骤然寒冷等),引起喉头痉挛,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,造成窒息死亡。当喉头痉挛时,心脏可反射性地停搏,也可因窒息、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。所有溺死者中约10%~40%可能为干性淹溺(尸检发现溺死者中仅约10%吸入相当量的水)。  

湿性淹溺

人淹没于水中,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,避免水进入呼吸道。由于缺氧,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,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,阻滞气体交换,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;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。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,引起的病变也有差异。

(1)淡水淹溺 江、河、湖、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,统称淡水。水进人呼吸道后影响通气和气体交换;水损伤气管、支气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,并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,引起肺泡塌陷,进一步阻滞气体交换,造成全身严重缺氧;淡水进人血液循环,稀释血液,引起低钠、低氯和低蛋白血症;血中的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破碎,引起血管内溶血,导致高钾血症,导致心室颤动而致心脏停搏;溶血后过量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,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。

(2)海水淹溺 海水含3.5%氯化钠及大量钙盐和镁盐。海水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。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海水损伤后,大量蛋白质及水分向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渗出,引起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。高钙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,甚至心脏停搏。高镁血症可抑制中枢和周围神经,导致横纹肌无力、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

(3)温水与冷水溺死 两者有显著差别。无氧后4~6min发生脑死亡的概念不适用于冷水中近乎溺死的病例。冷水中(水温<20℃),某些病人心脏停搏后30min后仍可复苏,但在水中超过60min复苏不能取得成功。存活可能的原因归于哺乳类的潜水反射。人潜入冷水时可迅速发生反应,表现力呼吸抑制、心率减慢,对窒息相对有阻力的组织出现血管收缩,以保持大脑及心脏的血液供应,这样,氧送到并只在即刻持续生命所需处使用。水越冷,越会有更多的氧送到心脏及脑。潜水发射也可因恐惧引起,且年轻人的潜水反射更突出。水温<20℃,身体的代谢需要仅为正常的1/2。水越冷,存活的机会越大。

3、淹溺的表现

淹溺患者表现神志丧失、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,处于临床死亡状态。近乎淹溺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,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、吸入水量多少、吸入水的性质及器官损害范围有关。

(1)症状

近乎淹溺者可有头痛或视觉障碍、剧烈咳嗽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。溺入海水者口渴感明显,最初数小时可有寒战、发热。

(2)体征

皮肤发绀,颜面肿胀,球结膜充血,口鼻充满泡沫或泥污。常出现精神状态改变,烦躁不安、抽搐、昏睡、昏迷和肌张力增加。呼吸表浅、急促或停止。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,偶尔有喘鸣音。心律失常、心音微弱或消失。腹部膨窿,四肢厥冷。有时可发现头、颈部损伤。

参考来源: 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/百科名医网

发布时间: 2017年07月25日